假新闻、后真相、“流量至上”、记者离潮……新闻业愁云难散哀鸣不断的同时,国内外的媒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新的创新尝试。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特邀跨文化传播者李婕,谈谈”解困式报道“,及其背后做新闻的新思路。
离开从业多年的新闻一线采访岗位后,我曾经策划和制作过一个展览,关于德国两位八十多岁的知名艺术家,电影导演、作家亚历山大·克鲁格和画家格哈德·里希特合作的两本书,中文版由“理想国”出版。两人在书里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关于什么是“真实”,其中有专门篇幅提到新闻。
“新闻世界的基本要素是惊奇。重复受到禁止。最新发生的才是新闻。就像照耀着大都市的灯塔,新闻发生地点形成了一个光环,地球上重要的事物在其中相互交缠、共同呈现。所谓新闻价值,而非事实本身,构成了我们现实世界的日常图景。”
在书里,作者还讲了其他故事,例如报纸记者在圣诞节和新年跨年之间的周五,为了制造吸引眼球的标题,想方设法从警察局发言人嘴里套出一桩杀警事件的“狠话”;在沉船现场,记者如何“用文字把恐怖记录收集起来,把记录串成句子”。
我当时把这些句子挑出来并放大到了展览里,因为这些来自于其他领域知识分子的观察和感受,直接回应着我做新闻时的困惑——我们所说的“新闻”,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全面地呈现着这个世界?
解困式报道:换一个角度做新闻
最近国内新闻业界总裹着浓浓的愁云和哀鸣。不打马赛克的新闻当事人照片和仅有标题信息含量的跟进、经过剪辑的录音信息源、杜撰的“非虚构”故事、持续的记者离职潮……一个曾让人无比尊敬和自豪的行业,混在大流量的自媒体群中显得身影模糊姿态卑微。虽然各国政治环境不同,不同程度影响了业界发展态势,但新技术也给媒体形态和功能带来了共同的挑战和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媒体内部的创新尝试一直在发生,对业界有借鉴价值。
2018 年底,一张还未发行的报纸The Correspondent在英文世界引起关注。这张英文报纸发源于荷兰语报De Correspondent, 2018 年 11 月到 12 月一个月内,它为发行成功众筹了 26 万美元,支持者来自全球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身边也有人参与了众筹支持。报纸将于 2019 年 9 月在美国正式发行。
而在荷兰本地,De Correspondent也曾通过众筹获得 170 万美元的支持,现在有超过 6 万的稳定订阅用户。The Correspondent延续姐妹刊的精神,打出unbreaking news的口号,直指主流媒体新闻“坏消息才是好新闻”的报道传统。
2016 年,一个叫Catherine Gyldensted的丹麦记者在TED演讲里,讲述了她在美国华盛顿采访无家可归者的一次反思。当时她找到了一个愿意分享的失业者,她是揭示美国失业问题的典型案例。
Gyldensted按照通常的采访操作,了解完受访者的悲惨生活状况,然后准备收起麦克风离开,这时受访者却加了个“但是”,接着讲述了她从这些经历中得到的收获。受访者后面的故事和记者要抨击的问题其实已经有点儿远了,但却深深触动了记者。
这个故事发出后Gyldensted收到了比以往多得多的听众来信。有人说已经好久没有故事让他们这样停下来听了,因为故事“令人振奋”、“让人意外”。Gyldensted由此反思,她作为一个善于“揭黑”的记者,是否准确地呈现了这个世界的全部。后来她投身于constructive journalism (建设性新闻)的研究和实践中去。
2010 年,美国记者、作家David Bornstein和另外一个记者Tina Rosenberg在《纽约时报》上开始写一个叫Fixes的专栏。Bornstein觉得这个专栏能让他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周围发生的事。他曾是报纸日常新闻的记者,90 年代初他去孟加拉采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时有了新的关注——世界各地的实践者如何用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难题,这些问题是政府或市场忽视及无力解决的。
他后来还写了一本书, How to Change the World: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 (《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 2006 年被翻译成中文,连着“社会企业”的概念被介绍到中国。延续书的主题,Fixes 专注于报道全球各种用创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故事。
在通常的概念里,表达观点的专栏和呈述事实的新闻是有严格区分的,于是在 2013 年,Bornstein和伙伴创立了非盈利机构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 (SJN),通过培训记者、案例数据收集、制作指导手册等方式,在媒体中开始推广 Solutions Journalism (解困式报道)的方法和理念。它区别于传统只揭示问题的“揭黑”调查报道,不但关注“问题”,更关注问题如何解决并是否有效。这样,通过媒体的传播效应,能让试图解决困难的人相互启发。